很久很久以前,在濠水的旁边有一个大树桩,不妨叫他桩子吧。从年轮来看,被砍之时这棵树至少有一百岁了。桩子目不转睛的看着濠水的鯈鱼,看它悠闲自得的游来游去。这时候一只鸟落到了桩子身上,这只鸟的鸟喙特别的大,所以我们可以叫他喙子。
喙子张开了他的大嘴问桩子:“你在看什么呢?” 桩子说:“河里的鯈鱼悠然自得的游来游去,它是多么的快乐啊!” 喙子说:“你不是鱼,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?” 桩子说:“你不是我,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?” 喙子说:“我不是你,所以确实不知道你(是否知道鱼的快乐);但是你也不是鱼,所以你肯定也不知道鱼是否快乐!” 桩子说:“请从头开始来分析。你说‘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’这句话,你已经知道我知道它(鱼的快乐)而问我。我是从濠上知道的啊。”
一向以辩才自负的喙子顿时哑口无言,愣在那里。就在这时,旁边的一棵李子树上掉下来一个李子,重重的砸在喙子的头上。喙子大叫:“谁在打我的头,疼死我了。” 李子忙说:“对不起,对不起!” 喙子说:“算了算了,我正在思考怎么和桩子辩论呢,快一边凉快去!” 李子问:“你们在谈论什么啊,能不能给我讲讲?” 喙子因为想不出怎么辩驳桩子,借这个事情也能拖延一点时间,所以就把刚才他和桩子的对话重复了一遍。
李子说:“我来说一下我对你们对话的理解,你看对不对?” 喙子说:“好吧,看看你这个李子的小脑瓜能否理解我们讨论的高深的哲学话题。”
李子说:“你们的对话很有意思,尤其是喙子第二次反问非常精彩:‘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(是否知道鱼的快乐),但是你也不是鱼,所以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。’ 这其实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。因为从桩子的前一句“你不是我,所以你不知道我是否知道xxx”可以提炼出一个隐含的结论: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想法,但是不知道其它人和物(鱼)的想法。然后通过退步加强这个结论——我不是你,所以我确实不知道你的想法。接着喙子就用这个结论来反驳桩子了:‘你不是鱼,根据前面的结论,所以你也不知道鱼的想法。’ 当然这里也有一些小小的破绽,比如怎么根据‘你不是我,所以你不知道我是否知道’归纳出结论。但是首先我们的任何结论都确实是归纳出来的,其次如果桩子否定这个结论,那么他就得解释自己上面那句话‘你不是我,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?’怎么来的,而事实上桩子是认可这个结论的。”
桩子听后笑而不语,喙子听到有人讲到他的得意之处也面露得色。
李子接着说:“现在桩子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,喙子的归纳和以及反证的过程确实无懈可击。我们来看桩子的应对。桩子说:‘请从头开始来分析。你问‘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’这句话的时候,你就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这件事了。我是从濠上知道的啊。’”
桩子依然微笑,而喙子的脸色就有点难看了。
李子又说:“通过前面的分析,喙子的第二句话是以桩子的第二句话开始归纳和反证的,也就是从第二句开始喙子是无懈可击的。但是桩子抓住了喙子第一句话的漏洞!喙子的第一句话是‘你不是鱼,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?’ 从这句话里就能发现喙子是知道【桩子知道鱼是快乐的这件事情】。为什么呢?假设喙子不知道桩子是否知道鱼的快乐,那么他怎么能说你怎么知道呢这件事情呢?”
李子没看他们的表情又接着说:“‘你怎么知道A?’ 这个问句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。看起来这是在质问桩子怎么知道鱼的想法,但是它却暴露了自己的致命问题:喙子是知道桩子的想法的,否则他就不能问这个问题。既然你喙子可以知道我桩子的想法,那么你就得承认:一个人是可以知道其他人的想法。我桩子也是人,所以知道鱼的想法。后面那一句‘我是从濠上知道的’其实已经没有必要了,它回答的是怎么知道的问题。当然回答了就更完美,它回答的其实是前一个问题:你是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?桩子的答案是:我通过在濠上观察而知道的。”
李子又补充道:“当然你还可以争辩鱼和人不同,人有想法而鱼没有想法。但这就是下等的诡辩了。因为如果你认为鱼没有思想,你的第一个问题就不应该是‘你不是鱼,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?’,而应该是‘你说的不对,鱼根本没有想法,也就无所谓快乐与不快乐。’”
说到这里,喙子面如死灰,而桩子哈哈大笑,赞道:“解得妙,解得妙!” 接着又道:“可有替喙子解围之策?”
李子忙说:“可以一试。”
于是桩子又说:“河里的鯈鱼悠然自得的游来游去,它是多么的快乐啊!”
李子说:“你不是鱼,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?”
桩子说:“你不是我,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?”
李子说:“我是通过观察(你说的话)得知的。”
听到这里,喙子抚掌大叫:“妙哉!这句朴实无华,但是无可辩驳。人类认识宇宙万物都离不开观察(感知),正所谓一切唯心造。”
桩子忙说:“你这种辩法太无赖,我也会用,我们重来一遍!”
桩子于是重新开始:“河里的鯈鱼悠然自得的游来游去,它是多么的快乐啊!”
李子说:“你不是鱼,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?”
桩子说:“我是通过观察(鱼的行为)发现的。”
李子说:“我通过观察(你的行为)发现你不知道鱼是否快乐!”
桩子说:“我通过观察发现你并不知道我是否知道鱼是否快乐!”
李子说:“我通过观察发现你前面说的话不正确。”
桩子说:“我通过观察发现你前面说的话不正确。”
李子说:“我通过观察发现你前面说的话不正确。”
桩子说:“我通过观察发现你前面说的话不正确。”
………………
喙子说:“好了好了,你们俩别一直重复这句话了,鯈鱼都被吓跑啦!”
桩子和李子相视一笑,李子道:“鯈鱼虽然没有了,但是它已经在我们的记忆里了。再过几千年,依然会有人跨越时空来找我们讨论的。” 桩子道:“善哉!小李子说的极是,这正是:人生难过百,营营有何功。谈笑三千载,鱼乐无尽穷。”